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腹泻的定义 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溏,甚至完谷不化或如水样。 腹泻(泄泻)的病机 感受外邪:湿邪为主,困阻脾土,致肠道功能失常。
饮食所伤:损伤脾胃,使运化、分清泌浊功能失调。
情志失调:肝郁乘脾,影响脾胃气机与运化。
脾胃虚弱:脾胃功能减退,不能正常运化水谷。
肾阳虚衰:肾阳不足,脾失温煦,水谷不化。
林老师以六经辨证为核心,强调“兴阳、温阳、扶阳”的学术思想。
在腹泻治疗中,他注重辨明病机(寒热虚实)、病位(三阴三阳)及体质差异,灵活运用经方,疗效显著。
以下结合其真实案例及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理论,系统总结其经验。
一、核心学术思想 1. 六经辨证为纲,动态调方
林师认为腹泻病机复杂,但总不离六经范畴: 太阳阳明合病:表邪未解,湿热下迫,方用葛根芩连汤;
太阴虚寒:中焦虚寒,水饮内停,方选理中汤、附子理中汤;
少阳阳明夹湿:半表半里兼里热,主用小柴胡汤合葛根芩连汤;
厥阴寒热错杂:久利滑脱,寒热互结,以乌梅丸调治。 2. 顾护阳气,贯穿始终
无论湿热或虚寒证,均重视脾肾阳气: 虚寒证重用附子、干姜“破阴回阳”(《本经》:附子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);
湿热证中配伍苍术、茯苓健脾化湿,防苦寒伤阳。 3. 药量精准,量效相应 苍术由15g增至60g,增强“健脾燥湿”之力(《本经》:苍术“主风寒湿痹,死肌痉疸”);
茯苓由10g加至60g,体现“利小便实大便”之妙(《本经》:茯苓“主胸胁逆气,利小便”)。 二、经典案例详解 案例1:湿热下注型腹泻(葛根芩连汤案) 患者:男,31岁,腹泻2年半,便溏臭秽,日行4-5次,口苦失眠,舌苔黄腻,脉弦滑。辨证:太阳阳明合病,湿热下迫大肠。
处方: 葛根30g(《本经》:“主消渴,身大热,起阴气”)—升清止泻,解肌透热;
黄芩9g、黄连6g(《本经》:黄芩“主诸热”,黄连“主热气”)—清泻肠腑湿热;
加苍术15g、半夏30g—燥湿运脾(《本经》:半夏“主伤寒寒热,下气”)。
疗效:1剂大便即成形,7剂后眠安口苦除,体重减3kg。 案例2:太阴虚寒型腹泻(附子理中汤案) 患者:6岁女童,腹痛腹泻3天,水样便,舌淡苔白腻,脉沉细。
辨证:中焦虚寒,水饮内停。
初诊:理中汤(党参、干姜、白术、甘草)加藿香化湿。
二诊:未愈,加蒸附片6g(《本经》:“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”)—温肾暖脾;
合葛根芩连汤(舌尖红示郁热)。
疗效:2剂泻止,腹痛消。 案例3:少阳阳明夹湿腹泻(小柴胡合建中汤案) 患者:10岁女童,外感后腹泻水样便日7-8次,肛门灼痛,口干不欲食,苔黄腻。
辨证:少阳枢机不利,阳明湿热下注。
处方: 柴胡24g、黄芩10g—和解少阳(《本经》:柴胡“主心腹肠胃结气”);
桂枝10g、白芍18g、饴糖30g(小建中汤)—温中缓急(《本经》:桂枝“主上气咳逆”,芍药“主邪气腹痛”);
加石膏30g—清阳明郁热(《本经》:“主中风寒热”)。
疗效:2剂痊愈,腹痛止。 三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运用精要 林师用药深谙《本经》药性,择其要者解析: 1. 葛根(上品)
性味:甘辛平。
功效:升清阳、解肌热,治“下利不止”(《本经》)。
应用:湿热泻中配伍芩连,如葛根芩连汤。
2. 黄连(上品)
性味:苦寒。
功效:主“热气目痛”,清肠腑湿热。
应用:配黄芩治肛门灼热、便臭秽。
3. 附子(下品)
性味:辛甘大热。
功效:破阴回阳,“温中”治沉寒痼冷(《本经》)。
应用:太阴泄泻合干姜、甘草(四逆汤意)。
4. 苍术(上品)
性味:苦温。
功效:主“风寒湿痹,死肌”,燥脾湿、升清阳。
应用:湿盛困脾之泄泻,重剂(30g)见效。
5. 茯苓(上品)
性味:甘平。
功效:“利小便”以实大便,治“胸胁逆气”。
应用:水饮内停者用至60g,配半夏化痰饮。 四、学术思想总结 1. 病机统摄六经,动态辨证
从太阳阳明湿热到太阴少阴阳虚,注重传变规律。
如案例1从湿热证转为脾虚湿滞,茯苓加量巩固疗效。
2. 药性契合《本经》,法度严谨 上品药(葛根、茯苓)重扶正,下品药(附子)攻邪需佐制;
寒热并用如乌梅丸(黄连配附子),治厥阴久利。 3. 量效关系与个体化治疗 虚寒证:附子(6g—60g)久煎防毒,渐加温阳力度;
湿热证:芩连量轻防伤胃,配辛温药平衡。 林师之经验,融《伤寒》理法与《本经》药性于一炉,以“六经为基,阳气为本,药证相应”为法,在腹泻治疗中彰显经方“方证对应”的尖端思维。
其案启示后人:唯有深研经典、动态辨治,方能解疑难沉疴。 本文所引案例及学术观点均出自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》《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第2辑》,中药释义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宗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升阳配资-配资资讯-炒股配资学习-中国前十股票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